张瑜做客国科大科学家精神报告会

  • 陈希
  • 日期:2023-06-21
  • 5804

  谈起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为国家、为科学、为教育事业做奉献的故事,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宣传团成员张瑜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在2023年6月16日晚中科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传承老科学家精神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专题报告会上,张瑜以《钱学森先生引领的成才之路》为题,用亲身经历,向在场国科大师生讲述了钱学森与时代发展脉搏“同频共振”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人才培养方略与成就

 

 

“我把‘科学院的大炮’给你们请回来了”

 

  作为战略科学家的钱学森极其重视教育,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呕心沥血,以他的远见卓识、艰苦付出和智慧,决心办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他是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的首任系主任。在他的办学方针中,特别强调教学内容要做到理与工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相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张瑜提到,“钱学森对基础课的设置兼具坚实宽厚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必要的工程设计基础。而对专业课的设置,则突出先进性、前瞻性,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紧密相连。在教学计划中把基础科学与尖端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理工结合的教学内容和兼顾基础与尖端的课程设置在当年是大胆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它不仅决定了中国科大毕业生的特色,也影响和带动了全国众多高校向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方向整合。从当年全国只有一所科技大学——中国科大,发展到后来出现多所科技大学、科技学院、理工大学和理工学院。

  为落实他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方略,钱学森选聘了一批由顶级科学家组成的授课队伍,为学生讲授普通物理、高等数学、流体力学、高速空气动力学、边界层理论等等,其中包括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钱临照,著名数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吴文俊,“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等……“我把‘科学院的大炮’都给你们请回来了。”钱学森宣布和实行的这个举措,让当时包括张瑜在内的学生们备受鼓舞。钱学森本人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亲自上讲台,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讲授《星际航行概论》课。到了五年级学生该作毕业论文的阶段,钱学森亲自作长篇报告,教导学生如何作毕业论文。到论文答辩阶段,他亲自主持示范性的毕业论文答辩会,以推动和指导全系各个论文答辩组的论文答辩工作。

  作为钱学森任职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主任期间的首届学生,张瑜见证了钱学森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及人才培养方略如何经受住了历史和人才培养实践的检验,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钱学森实际主持该系工作的8年(1958-1965)期间内,近代力学系入学的学生总共有一千名,在这一千名弟子中,后来涌现了八位院士、八位将军(七位少将、一位中将),以及376位教授、研究员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们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技战线和教育战线上积极、活跃的骨干力量,为我国的两弹一星和航天事业,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亲授《星际航行概论》课

  报告会上,张瑜回忆起大学四年级听课场景和钱老授课效果时感慨道:“聆听钱学森先生授课是学习、又是一种享受,因为他的课讲得实在是太好了。”无论从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丰富的信息量,还是从逻辑的严谨、语言的准确和运用技巧,直至工整、漂亮的板书,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应该说,钱学森的授课极高造诣的科学成就与极优良的教学法兼备,杰出科学家与优秀教育家的风范并存。”

  这门课原名《火箭技术概论》,后定名为《星际航行概论》。按照钱学森1961年8月3日编制的教学大纲,这门课共计45个学时,分13讲,一个学期讲完。

  1961年9月18日,《星际航行概论》开课,地点设在中关村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大阶梯教室。教室里满满当当坐着前来听课的1958级和1959级两个年级3个专业的学生。“许多专家和老师也搬着板凳或马扎,坐在过道和边角位置听课。”张瑜补充道。

  钱学森重视教育和教学效果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作为课程主讲人,他特意提前几天到教室查看场地,坐在最后一排座位上看与黑板的距离,考量他板书的字和图要多大,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够看清楚。一位大科学家授课,竟然认真、负责、细致到这个程度,是不多见的。“堪称极端的负责任”、“极端的热忱”了。也让我们领略了什么叫追求完美,什么叫精益求精。

  1962年1月8日《星际航行概论》结课。1963年钱学森向听过这门课的每位学生赠送了科学出版社精装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书的内容便是他的授课讲稿。

 

指导的“小火箭”上天了

 

  钱学森不仅重视课堂教学,而且非常注重实践环节对育人的重要作用。这是钱学森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方略的一个重要特征和组成部分。他期望学生能够通过科研实践活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与学风,锻炼不畏惧艰难困苦、百折不挠和一往无前的坚强意志,提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专题报告会现场,张瑜翻着图片资料,讲述着当年经济困难时期,大家研制小火箭和人工降雨火箭,与困难和恶劣条件“斗智斗勇”,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的故事。

  张瑜参加了在近代力学系成立的以学生为主力和主体的火箭研制小组及其一系列的科研实践活动,并在其中兼任秘书组组长的工作。2008年中国科大校庆50周年时,张瑜编著出版了《钱学森与中国科大力学系火箭小组》一书。这本书的照片和其中部分内容,也陈列在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中。火箭小组的成员后来在工作中大多取得相当好的成绩。有的成为中科院院士,有的成为全国劳模、荣获五一劳动奖章,有的获得航天工程重要奖项,有些成为科研单位和高校的重要领导骨干。这与当年在火箭小组经受的锻炼和所受教益有很大的关系。

  钱学森重视实践环节对育人的作用并取得重要成果的经验,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发扬光大。

 

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学森用行动注解着。

  时值新中国成立,钱学森心系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兴衰,不甘心中华民族永远积贫积弱。他毅然放弃美国名校给与他的“终身正教授”待遇和所谓“金饭碗”,克服美国当局重重阻挠和迫害,包括投入监狱和长期软禁,矢志不渝,在周恩来总理和我国政府的营救下,终于回到祖国这片热土,投入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他为我国的“两弹一星”和航天事业,为教育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张瑜引述钱学森的话,道出了钱学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张瑜强调,“钱学森”并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他代表着一批像李四光、严济慈、华罗庚、周培源、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郭永怀、吴文俊、袁隆平等等爱国科学家,他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

  报告会最后,张瑜向大家提出问题:我们应当怎样做?“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他勉励道。

  “我们要学习钱学森先生崇高的思想品格与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而又求真务实、充满创新精神与活力的非凡的治学本领;学习、研究、弘扬钱学森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方略,更加卓有成效地培养科学技术领军人物和战略科技人才,促进我国科技工作可持续地快速发展,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逐步向引领世界科技进步跨越,创造更加光明,更加美好的明天。”

 

学生们的反馈

 

  报告受到学生和在场听众的热烈欢迎。

  来自人工智能学院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2022级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生张濛濛表示,“我非常敬佩正投身其中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希望能够不断从钱学森先生等前辈身上获得前进的方向与动力,有一天能够加入到这支伟大而又默默无闻的队伍。”在她看来,新领域的探索总是需要先驱者的献身。比之当年物理学缺人、缺物、缺理论的艰难处境,人工智能与自动化领域赶上了祖国迅速发展的快车,但是前沿科学的发展与进步还是需要有无数科学工作者投身其中。

  2022级网安学院网络安全专业硕士生、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学生志愿讲解员刘子寒感慨着钱学森对科技人才培养的高瞻远瞩。“在当时环境下,钱学森先生努力促进国家教育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功不可没。如今‘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需要更加努力,怀抱报国理想,勇攀科技高峰。”

  “无数老一辈科学家体现的科学家精神,无时不刻在告诉我们,困难是暂时的,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必定是光明的。”2022级生态学专业直博生王祎霖听完报告后表示,在未来科研道路上要更加潜心笃志、稳扎稳打,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报效伟大的祖国!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