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老科协成功举办“地球人类宜居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学术沙龙

  • 陈希
  • 日期:2025-07-09
  • 40

  2025年7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老科协主办,中国老科协、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支持,中国科学院大学老科协分会承办的主题为“地球人类宜居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学术沙龙在玉泉路校区举行。此次学术沙龙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李忠海做主旨报告,院老科协顾问孙建国、副理事长曹以玉、国科大副校长牛晓莉,与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生物物理所、植物所、动物所、理化所、地震局地球所、国科大各学院的30余位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沙龙由国科大老科协副理事长彭工教授主持。

 


彭工教授主持学术沙龙

 

  会上,李忠海教授作了题为“地球人类宜居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主旨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地球在太阳系行星中特有的宜居性,指出地球内部的构造格架演化和挥发性物质循环对地表宜居环境起到的重要控制作用。之后分三方面展开:(1)介绍固体地球的演化历史。早期地球以岩浆洋为特征,学界围绕其成因提出了行星撞击假说。地球随后经历了自下而上的冷却过程以及热管构造等散热模式并逐渐冷凝。现今地球以板块构造为特征,“威尔逊旋回”描述了板块从新生到消亡的全过程。然而板块构造是如何起源的这一科学问题,尽管前人提出了渐变、突变和周期过程等多种假说,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2)介绍宜居地球的大气环境的演化。地球相对于金星具有更高的氧气含量和更低的二氧化碳含量。地球经历了大气“减碳增氧”的演化历史,前人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早期地球碳泵和板块构造碳泵的假说。(3)围绕地球内外系统间的挥发性物质,如水、碳、硫、氮、磷的迁移与循环,介绍了数值模拟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实现全地球化学要素建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李教授从地球系统角度做出总结和展望,将地球的构造格架比作人体的肌肉和骨骼,将地球的挥发性物质比作人体的神经-血液-淋巴,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能量演化如同人体系统一样是紧密耦合的;对时空尺度不同的地球内部系统和地表大气环境系统的演化进行耦合建模,将会进一步深化对地球人类宜居环境的形成及演化规律的科学认识。

 

李忠海教授做主旨报告

 

  报告内容详实,题目新颖,深入浅出,涉及多学科领域,引发了现场热烈的讨论。与会专家从自身专业背景出发,围绕报告内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王昌燧、赵战生教授从人类起源时间、生存环境安全的角度对“人类宜居环境”的定义进行补充。赵保路、李承森研究员从生物自身特点出发,探讨了生物是如何适应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例如大气增氧事件、冰期-间冰期的循环。黄勇、佟仁城教授围绕大气温度变化与生物演化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李世愚、刘渝珍教授等提到,地球系统除了长时间尺度的演化,其突变行为例如地震、火山等现象也值得重视,还围绕如何预测和防范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刘二中教授、林秋雁副教授围绕太阳系,提及太阳对地球宜居性的重要性以及木星的卫星是否宜居等问题。秦大军、刘铨良和张谦琳教授围绕地球系统的数值模拟方法展开充分讨论。地球是开放体系下的复杂非线性系统,在建模时需要考虑不同系统的时空尺度差异性、与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如何联系并相互验证等问题。李忠海教授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参与讨论。

 

讨论交流

 

  讨论结束后,院老科协顾问孙建国称赞此次沙龙活动内容前沿且新颖,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并期待学术沙龙活动在国科大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下越办越好,让更多的老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推动科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最后,牛晓莉副校长对此次沙龙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感言被老教授们求知若渴的精神风貌所感染,感谢他们的支持与信任,表示学校未来会持续支持老科协开展各项活动,全力为退休教授学术交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孙建国顾问总结发言

 

牛晓莉副校长总结发言

 

会后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