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国科大老科协)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协办的“关于我国‘十五五’时期科教投入的政策建议”的决策咨询沙龙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顺利召开。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牛晓莉,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副理事长高随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胡志坚,以及来自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的10余位教授、研究员出席。本次沙龙由国科大离退休办公室主任周晓慧主持。
牛晓莉副校长致欢迎辞时表示:“十五五”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教投入直接关系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建设成效。她认为本次沙龙研讨的主题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备引领作用,并预祝沙龙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牛晓莉副校长致欢迎辞
国科大经管学院退休教授周寄中作为项目负责人首先感谢中国老科协搭建了一个让退休老师发挥余热的平台。在主题报告中,他阐述了此次申请项目的背景与选题内涵,回顾了自己研究科技投入30多年来的心路历程,认为科教进步的高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而科教进步的高度则取决于培养科教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就与国家的科教投入力度密切相关。
他进而提出,高端科技人才是我国最稀缺的资源,对此,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国际一流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作为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方和使用方,应当成为增加科教经费的支持重点。这也就成为了本次沙龙的两个讨论议题。随后,他提出了一个我国“十五五”时期增加科教经费的政策建议框架。最后,他希望与会者畅所欲言,不争论,以体现沙龙自由研讨的特色。
在嘉宾发言环节,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副理事长高随祥教授盛赞本次沙龙选题和主题报告,高度肯定项目的重要性,承诺为项目提供沟通协调等全方位支持,助力项目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同时,针对项目实施提出了三项建议。
高随祥教授发言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两位研究员展示了她们近年来的研究心得。郭滕达研究员基于科研院所财政投入调研数据,明确当前经费保障存在的核心问题,针对科研院所财政投入提出了四项政策建议;苏牧副研究员结合“十五五”时期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编制的一线经验,从总量目标、多元渠道、结构优化、配套保障四个维度,提出兼具政策落地性与长效性的建议。北京理工大学崔世晟教授以人工智能领域为切入点,直面我国在原创理论、成果转化效率、国际交流方面的短板,从基础研究突破、产学研融合、人才生态三个维度给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徐艳茹副教授分析了当前科研资助体系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建议提高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员部主任蔡圆圆结合智库工作与产学研对接经验,展示了编辑《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成果,表示可以为此沙龙项目提供成果报送通道。
在项目组成员发言环节,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胡志坚研究员指出,当前我国面临内外双重压力,需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我国科技综合实力较强, 但科研投入需讲究新方法,应借鉴历史教训,避免盲目追求比例,注重科研生产良性循环与系统效率。同时,要鼓励多元资助生态,破解“学术循环”与“产业循环”脱节问题,以科创产商融合、服务现代产业体系为导向,将关注点放在结构和效率提升上,推动投入可持续增长。
国科大经济与管理学院卢涛副教授聚焦科研投入的测算依据与定量机制,详细论证“十五五”期间研发投入强度、基础研究占比等指标的合理目标,为投入增长提供数据支撑。
在国科大退休教授发言环节,人文学院王大明教授认为需认真解决“投入增加后使用不当”问题,并以民营科创公司为例,从总量增长、简化管理、普惠与奖励结合、培育资本市场、扩大科研人员经费自主权五个方面提出建议。生命科学学院马润林教授以生命科学专业视角出发,建议科研投入遵循生物学规律与生态学逻辑,避免简单行政干预;政策制定要以人为本,对人才的支持要允许失败。国科大老科协常务副理事长、外语系彭工教授认为应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建议从政策层面明确基础研究的战略地位。
与会专家紧密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与实践经验,围绕“‘十五五’时期科教投入政策建议”核心主题深入交流、畅所欲言,贡献多元视角。最后,周寄中教授对沙龙进行小结,明确项目后续研究进展。
会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本次决策咨询沙龙圆满落幕。
参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