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经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所研究生院。生命科学是当时学校中教学科研力量最薄弱的学科之一。中国科学院大学,即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部分时间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其生命科学教学及管理部门由生物教研室到生物教学部,再到生物系,又发展为生命科学学院,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历程。整个发展过程中,科教融合(研究生院时期称院所结合或所系结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笔者作为生物教研室时期的第一届(78级)研究生,及其后各个时期的教学科研人员,并曾担任行政、学术、教学等方面的部门负责人,直到2010年退休,基本经历了发展历程的各个时期。加之由在京我校生物部退休老教师提供材料*,就我经历的几个发展时期做一个回顾。
一、生物教研室时期
建校初期,学校的各学科组成了若干教研室,负责组织和参加教学。当时力量较强的有物理、数学、化学、地学、外语等教研室,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调过来一些教授、副教授,乃至学部委员(即后来的院士),如陈希儒先生等。计算机是当时的新兴学科,也有较多的教学科研骨干,不久又有留学归来的杨学良等高层次学者加入。这些教研室已有力量指导研究生和主讲部分研究生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外语教研室,主任李佩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语言学家,带领一批能力学问俱佳的教师,还聘请了两名外教,承担了全校研究生英语教学,并指导了作为后备师资的18名学术英语专业研究生。当时研究生院的英语教学水平居于全国最前列,学位英语考试通过相当于TOEFL考试过关,被国外大学承认,作为接受入学的英语水平凭证(当时中国大陆还没有开展TOEFL考试)。
而生物教研室确实力量较为薄弱,我入学时只有包承远主任、吴德常副主任、杨天麟、余明昆4位讲师。他们承担了对科学院生物学科各所(开始主要是京区5个研究所)所招收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组织工作,还招收了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研究生各一名,作为师资后备军。实际教学工作全部由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遗传所、动物所、植物所、微生物所等所的科学家承担。校本部招收的2名生物学科研究生也由所里专家做导师,我由学部委员、生物物理所副所长、我国生化领域学科带头人邹承鲁先生指导;席丹由生物物理所资深研究员忻文娟先生指导。建校初期,生物学科的教学得以开展,完全依赖于院所结合的实施。
当时办学条件相当简陋,开始2年半校舍是借用位于肖庄的林学院(现中国林业大学)一座五层教学楼和一个食堂,办公和部分研究生住宿都在临时的板房里。好在还有实验室,设在了教学楼三楼,但生物教研室只有一间实验室,实验条件和设备很少,像样一点的仪器只有一台老式的分光光度计,调走纸速度都还需要手动换齿轮。恰好我做的是酶动力学的课题,主要实验在分光光度计上做,结果我的实验倒是多数在学校的实验室做的。但席丹做的电子自旋共振波谱学课题的实验则需要全部在生物物理所做。而学生的实验课还没有条件和能力开设。
但生物教研室请来教学的老师可都是一流的。酶学由学部委员邹承鲁先生讲授,蛋白质结构功能由王大成先生讲授,生物膜由杨福愉先生讲授,二位先生也都是相关学科的带头人,后来都被评为学部委员(院士)。给我们上细胞生物学的是年逾七十的前厦门大学校长汪德耀先生,和著名美籍华人牛满江教授。其余生物学科的课程也是由生物物理所、遗传所、微生物所、动物所、植物所的资深科学家讲授。我们这批78级研究生真可谓得天独厚。
80年代,为解决生物教研室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学校从医科院调来了甘午君教授接任主任(包承远主任出国了),从植物所调来了张正东老师,后来接任了副主任,从科学院院部调来了朱世品老师任支部书记,从学校医疗所调来张玉华老师担任教学秘书,从学生处调来王瑞林老师主持实验课。包承远(出国前),吴德常、杨天麟、余明昆等老师也开始讲授研究生课程。此时生物教学部已经有了大一点的实验室,除了供老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还开设了生物学实验课。1984年田维熙留学回国后也加入了生物教研室,担任讲师,并兼任班主任工作。
包承远前主任(右一)80年代末重回学校和老教师们(左起王瑞林、余明昆、张玉华、姚启智)在校园合影
二、生物教学部时期
随着学校的发展和规范,教研室的形式显然过小了。80年代中期,教研室发展为教学部。本质上教学部相当于大学的系,没有称呼系,可能是为了表明我们是为全科学院研究生组织课程教学,而不仅仅为校本部研究生教学吧。此时又从生物物理所引进了姚启智教授,还从校内调来王建昆老师做行政助理,李宝和老师做后勤助理,从校外调来黄莉莉老师作甘午君教授的科研助手。田维熙1988年晋升副教授,也开始主讲研究生课程。此期间还陆续从生物物理所、动物所、上海生化所、武汉病毒所、校本部、北京大学等接收了毕业研究生:赵国华、周一、窦少波、杨少军、刘晓英、李钟、陈俊芹、陈立新、龚隽、刘风、于辉等,调入了实验助教刘怀智等。1991年又从遗传所调来研究生毕业1年的吉海平工程师,做技术开发工作。这样初步形成了生物教学部老中青结合的教师梯队。
来校上课的研究生也由主要是京区各研究所的研究生逐步扩大到兰州分院、成都分院、昆明分院、沈阳分院、广州分院等研究所的研究生,由生物教学部负责的有西北高原生物所、成都生物所、昆明动物所、昆明植物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华南植物所及植物园、沈阳应用生态所等13个研究所的研究生。有的研究所还派了专人带队集体前来报到。京区也增加了发育所、基因组所等所的研究生。当时有100多名生物学领域研究生在研究生院进行基础课学习。
教学工作仍然需要主要由科学院各研究所的科学家来完成,随着课程设置逐步丰富和完善,以京区各生物领域研究所为主的科学家们也越来越多地加入了主讲教师的队伍。这些科学家们学识丰富,态度认真,成为生物教学部课程教学的主力。教学部自己的老师也讲授部分课程,甘午君、张正东、吴德常、杨天麟、余明昆、田维熙等老师都开了课程。我(田维熙)作讲师时给研究生讲的第一门课并不是生物学的课,而是技术补课性的“计算机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化学和地学两个教学部也开了类似的课程,为解决学生上机问题,我们3个学部合作建了一个小机房。我们上机用的是AppleIIc,台式电脑当时还是稀罕玩意,现在看简陋的不得了的苹果II当时却是选课同学第一次接触到的台式电脑。结果学生选课非常积极,不得不限选。我们的合作机房也一直运转到1990年代初苹果II电脑被淘汰。田维熙晋升副教授后也逐步接替了外聘老师主讲的酶分子生物学课。
生物部教学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学生实验课的开设。生物是实验学科,科研离不开实验。因而各所的研究生导师强烈要求研究生院能开设实验课。但开设实验课的难度和工作量都不小,要有实验室、老师、仪器设备,需要批量准备实验材料、用品、溶液等。1980年代开始生物教学部在生物物理所,微生物所的大力支持下开设了生物学仪器分析等3门实验课,编入学校正式课程,由生物教学部王瑞林老师组织课程,所里相关科研人员来校授课理论部分,到所里相关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课程的效果很好,但能开出这样的课程实属不易,不少实操练习是在高档大型仪器上进行,还经常需要一些高价值的实验材料。这些课程的开设充分体现了院所结合的优势。80年代我们在学校也有了一间学生实验室,90年新教学大楼建成后更是有了2间面积较大的学生实验室。我们也有了两位主持实验课的老师王瑞林和黄莉莉高工,分别开设了生物化学、实验动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实验课都有实验员和青年教师做助教,终于把我们自己的实验课也开设出来了。生物教学部(到后来的生物系)还曾经要求新毕业来教学部任职的青年教师都要参加一段时间实验课助教工作,解决实验课教学人员不足的问题。虽然当时这些实验课的内容还不够尖端,但我们的实验课既有理论讲解,还安排每个选课同学都参加全程实际操作。这尤其使得一些在本科学习期间没有多少实验操作机会的同学获益匪浅。由于要求选修实验课的学生过多,我们也只能实行预报名的办法,在开课前先进行筛选。这里筛掉的都是名校毕业的学生,像清华、北大、复旦、科大、浙大等实验条件好的学校毕业的学生一般是选不上的。
教学部的老师也申请到多项研究课题经费,有了课题也开始招收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印象较深刻的是张正东教授指导的研究生于辉,工作能力很强,毕业后留在了生物教学部任职,他和外语部的研究生余萍结成连理,在各自的教学部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只可惜于辉老师后来患癌英年早逝了,不然后来会成为生物部乃至学校的一位优秀接班人。田维熙老师在1988年申请到了生物物理所主持的国家开放实验室的课题,开始了科研工作。能够申请到国家开放实验室的课题,也得益于田老师曾是生物物理所培养的研究生,这也是生物物理所对研究生院的支持。1990年田老师申请到了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的课题,之后开始指导研究生,科研也进入正轨。
响应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号召,生物教学部(教研室)也开展了一些技术开发的工作。80年代中期,我们和青海省海南州肉联厂合作开发动物内脏综合利用提取生物化学制品的项目。1985年到1986年,甘午君教授亲自带领余明昆、田维熙、王瑞林和赵国华等中青年教师2次前往海南州首府共和,吃住在肉联厂,合作开展从动物内脏提取生化制品的生产技术开发工作。我们和厂方合作完成了从胰脏中提取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从胆中提取胆红素和胆酸,从肠系膜中提取肝素的工业生产技术。这些我们在实验室里都是有成熟技术的,所以进行的挺顺利。我们制定了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并现场技术指导和培训厂方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包括操作规程和检验技术。最后项目通过了青海省的鉴定和验收。青海省有广大牧区,盛产牛、羊。海南肉联厂是青海省集中宰杀、加工肉类的大型国营企业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牛羊内脏,除一些可食用外,还有不少部分只能做肥料了。实现生化制品提取后,大大提高了这些内脏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
1985年夏天甘午君主任(中)带领田维熙老师(左1),赵国华老师(左4)和青海省海南肉联厂开展技术合作,在厂区和该场领导合影。
孙勤副院长(前排左8)和生物教学部教师同九二级研究生在教学大楼门前合影。
80年代后期生物教学部的青年教师。左起刘小英,周一,窦少波,赵国华,杨少军。
生物教学部的老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左起王建昆,黄莉莉,朱世品,陈俊琴,李钟,吉海平,姚启智,刘凤,张正东,张玉华。
三、生物系时期
进入新世纪又发生了重要变化,在中国科学院和研究生院的不断努力下,终于争取到教育部对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资格的正式认定。学校的名称也正式确定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负责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学校实施“三统一,四结合”的方针,即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由研究生院统一招生,统一管理和教学,统一授学位;培养过程中几个环节均实行所系结合(后来演变成为科教结合-科教融合)。这也是在研究生培养机制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各大学的主要区别。就此学校也和中科大脱离了行政隶属关系,科大派来的校领导离任,由中国科学院任命了新院长和党委书记。
与此相配合,为使学校进一步正规化,确立办学地位,教学部改称为“系”。其实这是一次名称回归,教学部原本就是大学的系。只是生物系时期时间不长,几年之后生物系就发展为生命科学学院,这也是生物系的一大进展。
在从生物教学部到生物系的时期,也在继续扩大来校上课研究生的范围,武汉分院、广州分院、天津分院、新疆分院等分院的武汉病毒所、武汉植物园、武汉水生所、华南热带植物园、青岛海洋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天津工业生物技术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新疆生态所等生物相关学科研究所的研究生也陆续来校上课。后来几个生态所的教学管理调整到资环系负责,青岛海洋所等的教学管理调整到地学系负责,而生物系负责19个生物类研究所的教学管理,400多名研究生。除上海分院及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己组织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基本覆盖了全国中国科学院各所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包括博士生的课程教学。
随着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生物系的教学力量也在迅速扩大。本世纪初从科学院本部调来了王艳芬博士,换届时接任了生物系主任。从1990年代中到2000年代中,生物教学部(生物系)陆续从留法学生中引进了柴团耀博士,以百人计划模式引进了留美的丁文军博士,从澳大利亚引进了王嵬博士,从瑞典引进了钟良玮博士,从美国引进了陈德亮博士,也引进了国内培养的吴晓东博士,由资环系调来崔骁勇博士,通过博士后研究培养了马晓丰博士(出站后晋升副教授)。他们成为此后生物系及升格后的生命科学学院的重要骨干力量,陆续担任了系主任、副主任,系支部书记,系学术小组组长,学院院长;他们也是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生物系还陆续增加了中青年教师付晓敏、张玉秀、扈玉婷、陈玮、吴亮其、杨建虹、刘利新、张芳、张竹青、郝彦宾、黄艳、朗明林等,他们中多数一直在生物系及升格后的生命科学学院任教,晋升了副教授、教授,成为生命科学学院时期的教学和科研骨干力量。我们还以合同方式聘用了英籍华人医药专业学者蔡青2年,开设了英语授课的相关课程,补充了医药类课程的不足。还有陆续来生物担任支部书记、教学秘书、行政秘书的颜雪红、刘斌、卢莎、韩乃立、吴璇、刘占良、牛向虹、刘红雨等老师。田维熙1993年晋升了教授,王瑞林、黄莉莉也晋升了高工。生物系的教师力量强了,也承担及新开了不少研究生课程,和科学院各所的授课老师共同担起了我校生物领域教学的重任。生物系也积极争取京外所的研究员来校授课,扩大所校结合的范围。还聘请过北大、清华、北师大等校的教授来校授课,其中不乏陈章良、王志新、陈润生、赫荣乔等名人、院士。学校为各所来校固定讲授研究生课程的科学家颁发了教师证,聘请他们为研究生院的教授。
研究所来授课的科学家中涌现了一些学问好、讲课也非常出色的兼职教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物物理所的陈润生院士和赫荣乔教授。陈润生院士是我国生物信息学的领军人物,生物信息学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用数学和计算机的方法研究基因、基因组、蛋白质组、大分子结构、神经网络、细胞、代谢等一系列生物科学中大量信息的规律。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经常是生物学领域学生的弱项。而陈润生先生把看似枯燥的生物信息学讲得生动活泼,明白易懂,又传授了学科的核心内容和理念。这只有自己对学科的精髓了如指掌,又善于清楚生动的表达出来才能做到。陈润生先生的精彩授课使得这门课的声名大噪,选课学生众多,包括了不少外系的学生。没有那么大的教室,只有到礼堂去上课。赫荣乔教授是生物物理所神经生物学实验室的创始人和室主任,曾担任过该所副所长,主讲的课程是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也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神经系统和细胞的生理、生化、信号传递,也涉及阿尔兹海默症等脑神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生理生化。神经生物学涉及到多个基础学科。赫荣乔教授的特点正是涉猎广泛,而且具有文学素养,曾有文学书籍正式出版。赫老师的课同样是生动活泼,旁征博引,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多年被评为优秀课程。因选课学生众多,也一直在300人的大阶梯教室授课。
生物系的支部书记在教学部时期的书记朱世品老师之后吴晓东老师、颜雪红老师、刘斌老师等先后接任。教学秘书一职在张玉华老师之后由颜雪红老师、卢莎老师、吴璇老师、韩乃立老师、牛向虹老师等先后接任。
生物系教学的一个重要事件是所系结合组成了生物学科教学专家组,由参与教学工作的生物物理所所长王志新院士领衔,京区各所主持教学的领导及专家参加。我曾作为当时的常务副主任和学术小组组长参加了工作。我们的任务是核定生物系的课程设置,以及组织制定和审核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进行总结和补充。由此,生物系的教学实现了系统化、正规化和规范化。
从1990年代到2000年代生物教学部(生物系)第一任主任是张正东教授,柴团耀教授接任,其后黄钧教授,田维熙教授,王艳芬教授,王嵬教授,丁文军教授陆续主持生物系(及后来的生命科学学院)工作,其间很长时间王志新院士、陈霖院士兼任过生物系主任(学院院长),而日常工作由常务副主任主持。特别是王志新院士当时是生物物理所所长,兼任研究生院生物系主任正是所校结合(即现在的科教融合)的体现。
随着生物系队伍的扩大,科研工作加快了脚步。生物系的科研工作逐步覆盖了植物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酶学、医用酶学、生态学、遗传学、生物物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中国科学院的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在内的数十个科研项目,发表了数百篇科研论文。当时科学院的相关统计表明研究生院生物系的科研产出已经超出了有些研究所,人均科研产出则已名列生物领域各所的上游。有了项目就能招收研究生,很快生物系就有了一支数十人的本部研究生队伍。王艳芬、田维熙、柴团耀、王嵬、丁文军、钟良玮、崔骁勇等教授在此期间还陆续招收了博士生。在这些研究生中不乏出类拔萃者,多位研究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的最高奖项——院长奖学金,其中王玄同学是2003年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唯一获得院长奖学金的硕士生(其他获奖者都是博士生),2006年获奖的李兵辉博士则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取得重要成果,并评上了杰青。田维熙-马晓丰课题组获得了200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专家评价为国际先进,获奖的成果基本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生物教学部到生物系也继续开展了一些技术开发的工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和校外企业合作注册了北京市奇威生物工程研究所,开发了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沼泽红假单胞菌活菌制剂,制定了工艺流程、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并于1998年向农业部申报新饲料添加剂,经专家组验证审核批准,成功进入了农业部农用微生物活菌制剂名录。这是到目前为止该名录中唯一的一个光合细菌类的微生物活菌制剂,我们为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进步也做出了一点小小的贡献。奇威所做了不少该添加剂养殖的试验,包括淡水鱼、对虾、鸡、兔、肉狗、绵羊、猪、奶牛等,发了10篇科技刊物论文,获得一项专利,在2次全国性技术交流会上做大会报告,获得了河北省和朝阳区的科技奖,还技术出口到泰国。2003年根据当时科学院的直属单位不办经济实体的政策,奇威所下马注销了,确实有些可惜。
2000年代中后期各系陆续发展为学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生物系教师合影。前排左起王建昆,田维熙,姚启智,张正东,朱世品,黄莉莉,李宝和;后排左起张玉秀,扈玉婷,龚隽,杨建红,颜雪红,王瑞林,柴团耀,吴晓东。
四、生命科学学院时期
随着学校规模持续扩大,学科也不断扩展丰富,2000年代中后期学校的系陆续升格为学院,生物系也升格为生命科学学院。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系升格为学院正好与此相适应。2015年生命科学学院由玉泉路园区搬迁到了雁栖湖新园区,教学、科研、实验课等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至此,中国科学院在京课程学习的万余名研究生全部转到了比玉泉路园区大了十倍的雁栖湖园区,玉泉路园区则留给了一千多名本科生。
笔者于2010年年满65周岁退休,之后虽然在生命科学学院继续了5年课程教学,但对生命科学学院的情况已了解渐少了。我的回顾也就到此为止吧,个人记忆也会有不准确的地方,敬请指正。
回顾从生物教研室到生命科学学院的整个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贯穿着科教融合的一条主线。正是始终坚持实行科教融合的方针,使我们成功完成了各个时期的教学科研任务,也使我们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可以说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从生物教研室到生命科学学院是科教融合结出的硕果。
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和本部研究生2007年暑假前的合影
笔者访谈黄莉莉
笔者访谈王瑞林
笔者访谈张正东
笔者访谈杨天麟
注:本文部分内容及照片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早期阶段的老教师:张正东,朱世品,杨天麟,王瑞林,黄莉莉提供,特此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