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光

  • 陈希
  • 日期:2022-12-01
  • 2690

李大光  教授

研究领域

科学传播

 

教育背景

1973.9-1977.1 四川外国语学院

 

工作简历

2004.7-2011.2 中国科学院大学

 

社会兼职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荣誉作者;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气象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内蒙古科学技术馆“优秀专家”;《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编委;《科普时报》“摇曳烛光”专栏作者。

 

国际组织任职
国际科学素养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纵向青少年研究中心筹备委员会委员;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国家地理学会”(th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会员(2007年12月24日起)。

 

教授课程

科学文化理论与作品鉴赏等

 

主要学术文章

1.“科学传播的演化”,李大光,137-141页,《新华文摘》2016,12。

2.“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总结”;“美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李大光。《科普研究》1997.5

3.“科学与公民社会”,李大光,《民主与科学》,2010-1

4.“社会公正与正义:科学的角色”,李大光。《民主与科学》,2010-4

5.“国际视野中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李大光。《科学》第62卷第四期。

6.“科学传播的演化”,李大光,《科学》第68卷第二期。

7.“网络时代舆论变化与偏移”,李大光,《民主与科学》,2013-6

8.“大数据时代的公众理解科学”(专稿),李大光,《科普研究》,2015年4月

9.“‘Sci-Culturomics’与科学文化研究”,李大光。《科普研究》,2015年8月

10.“英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科学传播的影响调查”,李大光,《科普研究》,2007年6月

11.“美丽的自然女神:纪念蕾切尔.卡逊逝世五十周年”,李大光,《绿叶》,2014,第六期(总191期)

12.“公众:在科学决策中地位的转变”,李大光,《民主与科学》,2008-3

13.“科学传播的重要阶段”,李大光,《民主与科学》,2016年第一期,2016,2,20

14.“多元的科学投资—克里格.文特尔获得经费的方法”,李大光,《科技导报》,2011.19

15.“日本核危机引发公众恐慌的思考”,李大光,《新华文摘》,2011-17

16.“China’s people need better access to science ”, Li Daguang, 6 October,2011. www.scidev.net

17.“China’s top-down science communication fails its people”, Li Daguang, 25July, 2008. www. scidev.net

18.“Public Scientific Literacy in China”, Li Daguang,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Vol.9 No.4,1995

19.“ Evolucao do Conceito de Comunicacao em Ciencia na China”, Da-Guang Li, p158-169, “Ciecia Humana: Uma Perspectiva Unificada em Humanidades e Ciencias”(葡萄牙文),Insituto de Investigacao Cientifica Bento da Rocha Cabral, Press: World Scientific ,2015

20.“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D.G. Li, Science Matters: Humanities as Complex  Systems. Pre

 

合著与审校作品
1.《科学与公众:传播、文化与可信性》(“Science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Credibility”)【英】简.格雷戈里,史蒂夫.米勒;江晓川等译,李大光主审。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世界科学传播经典文献);2014年5月第一版。
2.《科学传播:科学家实用指南》(“Science Communication: Practical Guide for Scientists”),[英]劳拉.保沃特;凯.瑞曼。李星男等译,李大光修订。中国科普出版社,2021年第一版。
3.《科学技术传播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主编【美】Susanna Hornig Priest,王大鹏、尹霖、甘晓等译,李大光校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2020年第一版。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4.改变历史的科学家》(“The Scientists Who Changed the History”),英国DK出版社编著,刘伊纯译,李大光校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第一版。
5.《李元访谈录》,《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获“第五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樊洪业主编;2009年度《科学时报》“科学文化与科学普及最佳图书奖”;李大光,陈曦。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
6.《今日新加坡教育》,(亚洲四小龙教育丛书),编著:李大光、刘力南、曹青阳。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研究报告

1.《美国1990年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状况调查报告》(“ Survey Report of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merican Adults,1990”),【美】Jon D. Miller. 李大光译,《科普研究》杂志,1991年5月。

2.《中国科学技术指标,1994》(科学技术黄皮书第二号),第十三章“中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与态度”,李大光撰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

3.《中国科学技术指标,2002,(科学技术黄皮书第六号),第八章:“公众的科学素养及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李大光撰稿,科学技术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6

4.《中国科学技术指标,2004》,第八章:“公众的科学素养及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李大光撰稿,科学技术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6

5.《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李大光,执行组长,报告执笔人。中国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6.《2003年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执行组长李大光,撰稿人:李大光,何薇。中国科普出版社。

7.Li Daguang, “Chapter 8, Public Literacy and Attitudes Towards S&T,”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2004. Yellow Book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2004.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s Publishing House. ISBN7-5023-5297-X/N.74

 

奖励信息

 

1.2002年中科院、中宣部、中国科协颁发的“全国科普先进个人奖”。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传播理论2005-2006年优良课程奖”。

3.中国科学院大学2010-2011“传播学A”“校级优秀课程奖”。

4.2001年参加菲律宾科学促进协会成立50周年演讲获“优质表彰奖”。

5.第七届“阅读北京”北京市百名优秀阅读推广人(首都图书馆,2022)。

 

主要获奖作品:

1.译作《魔鬼出没的世界》,作者:Carl Sagan,译者:李大光。

第一届(2002年)“吴大猷海峡两岸科学普及著作奖佳作奖”;

2009年中国科普作协翻译委员会“改革开放30年30部最佳科普书”推荐书目;

2009年科学家推介的20世纪百部科普佳作之一;

《3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科学技术类”之一,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于2009年1月1日出版。

2019年中国图书商报和中国出版科研所联合主办的“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科学技术类21本书之一;

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400本科学科普书之一。《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8-12-18

2.《科学传播简史》,作者:李大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出版。

2016年4月被“百道图书网”评选为“新知类”20本书之一,排位11;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持的“中国好书”2016年4月榜单“10本好书中排行9”;

“第十二届(2017)文津奖”十二本科普类推荐图书第二名;

华北科技学院2017年青年教师读书修身推荐书目;

2021年“全国科普日”推荐8本好书第二名。

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400本科学科普书之一。《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18-12-18

3.《科学传播研究》,作者:李大光;学术顾问【美】乔恩.D.米勒(Jon D.Miller)。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6

 

其他作品

1.《未来的魅力》(“Predicting the Future”),剑桥年度演讲集,【英】霍金等。李大光译,199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

2.《民主的公司制》(“The Democratic Corporation”),【美】David P.Ellerman,李大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其他

曾任讲座教授的学校与学术机构:清华大学科普培训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中科院网络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安徽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西南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北京科技进修学院、新疆石河子大学、石河子职业技术学校、科技部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广播电视台研究所、北京市科信局、重庆市科委、北京科协、北京科委、外研社、中国气象学会、国家图书馆公共讲座、首都图书馆科学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