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肠道还好吗?| 世界肠道健康日

  • 陈希
  • 日期:2024-05-29
  • 700

  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家的肠道健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每天都在经历着“战火”的考验。

 

肠道要完成哪些工作

  肠道分为小肠和大肠。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富含消化酶的小肠液,帮助身体吸收营养物质,同时通过有节律的收缩,完成机体的消化功能

  小肠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为人体提供强物资补给:优化饮食资源配置有力的免疫屏障,使身体免受外来物质的侵袭。小肠内种类繁多的细菌起到了重要作用。

  肠道勤劳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的不当使用会影响肠道里的有益菌群。每当这样的药物被无差别地使用时,就会杀死大量有益的微生物,给肠道带来长期的伤害,削弱免疫力,使身体更易受到疾病的侵袭。而高效,负责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废物的排出。然而,现代人高糖、高脂、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严重破坏了肠道的内部结构和微生物的平衡。过度节食或者暴饮暴食不但增加肠道负担,而且抑制有益菌的生长,使有害菌有机可乘。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从小肠运输过来的食物残渣里的水分、电解质,同时形成、储存及排出粪便,大肠发生病变的概率远高于小肠。

 

肠道最怕哪些伤害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肠道勤劳而高效,负责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废物的排出。然而,现代人高糖、高脂、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严重破坏了肠道的内部结构和微生物的平衡。过度节食或者暴饮暴食不但增加肠道负担,而且抑制有益菌的生长,使有害菌有机可乘。

滥用药物

  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的不当使用会影响肠道里的有益菌群。每当这样的药物被无差别地使用时,就会杀死大量有益的微生物,给肠道带来长期的伤害,削弱免疫力,使身体更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缺乏锻炼

  现代生活的便利性大大减少了人们的活动量,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使肠道蠕动减慢,阻碍了废物的有效排出,增加人体患慢性病的风险,使肠道的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心理压力过大

  现代人面临的心理压力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压力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来干扰肠道的运作,也容易导致炎症和过敏反应,还可能使肠道变得脆弱。

 

如何让肠道更健康

物资补给:优化饮食资源配置

纤维的增援

  我们需要高纤维食品的支援,如全谷物、新鲜果蔬和豆类。这些食品不仅能帮助清理肠道,还能为益生菌提供养分,促进肠道健康。

益生菌的补给

  发酵食品如酸奶、其他益生菌食品是肠道士兵的好盟友。它们可以直接补充有益菌群,增强肠道的防御能力。

水源的保障

  增加水的摄入量。大家需要确保肠道每日得到充足的水分补给。成年人每天至少要摄入1.5升清水,这有助于保持肠道内容物的适当流动,减少便秘的风险,并帮助食物残渣正常排出。

减少摄入不健康食物

  限制高糖、高脂肪食品等影响肠道健康的摄入量,这些食品是肠道问题的主要诱因,它们不仅增加了消化负担,还助长了有害菌的生长。

 

环境改善:调整生活方式

适度运动

  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如步行、游泳或跑步等,以改善肠道活动和整体血液循环,促进肠道蠕动。

谨慎用药

  抗生素和非必需药物都是对肠道菌群有害的外来侵略者,应减少使用。

缓解压力

  长期的心理压力是对肠道功能的直接威胁。大家可通过调节心理状态、保持充足睡眠来减轻心理压力。确保高质量的睡眠是维持肠道健康的重要一环。不良的睡眠习惯可导致肠道炎症和其他功能障碍。

 

尽早发现肠道异常

消化功能异常

  持续的腹部不适和腹痛可能是内部炎症、感染或梗阻的迹象。如果疼痛持续存在或随时间加剧,就是肠道急需援助的明确信号。反复出现消化不良,如果伴随着频繁的饱胀感或嗳气,可能提示消化酶分泌不足、食物不耐受、肠道动力不足。

排便习惯改变

  长期便秘或腹泻、排便困难或疼痛。这些变化可能提示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或更严重的肠道内部问题,如炎症性肠病,甚至肠道肿瘤。黑便或血便是预警信号,各种原因(如溃疡、肠息肉、肠道肿瘤)导致的消化道出血都可能出现黑便或血便。当然,有时黑便也与进食的食物有关,比如鸭血、车厘子等。

身体出现变化

  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疲劳和体力下降。肠道健康受损可能会导致营养素吸收不足,进而影响提供给身体的能量水平,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肠道病变的筛查手段

血液检查和粪便检查  

  这些手段可以帮助大家监测潜在的问题。血液检查可以揭示营养吸收情况和内部炎症,而粪便检查能发现肠道病变的早期迹象。

肠镜检查  

  作为前线的侦察兵,肠镜能让医生直接观察肠道内部的情况,是诊断胃肠道疾病的“金标准”。这是防御体系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可以在身体还没有明显症状的时候,及时发现肠道病变。

影像学检查  

  通过腹部CT扫描和磁共振检查,医生可以获得腹腔内部的重要信息,对病变做出详尽的评估。

 

 

文章来源: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