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超 35℃,脑梗进入高发期!高血压患者牢记:这 3 件事少做

  • 陈希
  • 日期:2025-07-03
  • 634

  最近多地气温冲上35℃,走在大街上像蒸桑拿。可您知道吗?高温天不只是容易中暑,脑梗也进入了"高发期"。尤其是本身有高血压的朋友,更要小心——血管在高温下"压力山大",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脑梗盯上。

 

为啥高温和脑梗扯上关系?

 

  简单说,咱们的血管像一根弹性水管。天热时,人体为了散热,皮肤血管会扩张,血流加快;但同时,大量出汗会让身体脱水,血液变得黏稠,就像水管里的水变"稠"了,流动不畅。

 

  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本就弹性差、脆性大,这时候更容易"扛不住"——血压波动大、血栓风险高,脑梗就这么悄悄找上门了。

 

雷区一:猛灌冰水

血管瞬间抽筋

 

  大汗淋漓时抓起冰镇饮料一饮而尽,瞬间透心凉的感觉固然痛快,但对血管却是致命一击。低温液体突然刺激消化道,会引起临近血管反射性强烈收缩痉挛。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这种血管的急剧收缩可能导致血压在短时间内骤然飙升,大大增加脑血管承受不住压力而破裂或诱发脑血栓的风险。

 

安全锦囊:

温水解渴最安全:选择常温水或略微温凉的水(20-30℃左右最佳)。

小口慢饮勤补充:即使口渴,也要避免牛饮。少量、多次、匀速饮水,每小时可主动喝100-200ml水,全天保证1500-2000ml。

远离冰镇诱惑:冰箱里拿出的饮品,务必放置片刻或加些常温水调和再饮用。

 

雷区二:猛进空调房

血管忽胀忽缩

 

  从酷热难耐的户外一步跨入冷气强劲的空调房(温差常超10℃),这种瞬间的"冰火两重天"体验,是血管健康的巨大挑战。

  寒冷刺激导致全身血管(尤其是体表血管)急剧收缩,血压迅速升高;而重新回到高温环境,血管又需快速扩张散热。

  短时间内血压如此剧烈地起伏震荡,对已存在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而言,极易成为压垮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

 

安全锦囊:

进门先"缓冲":在楼道或玄关等相对阴凉处稍作停留(5-10分钟),让身体有个平缓的温度过渡期,擦干汗水再进入空调房。

空调温度忌过低:设定空调温度在26-28℃为宜,避免冷风直吹身体(尤其头颈部)。

护好关键部位:随身带件薄外套或披肩,进入空调环境及时穿上,保护颈肩、腹部免受寒凉直击。

 

雷区三:烈日晨练

汗水榨干血液水分

 

  不少中老年人有晨练习惯,认为清晨相对凉爽。然而夏季清晨5-7点,虽无午间暴晒,但湿度往往较大,体感依旧闷热,此时锻炼出汗量不容小觑。

 

  高血压患者晨起时血压本就处于"晨峰"高位,此时再进行较剧烈活动,出汗导致血容量下降、血液浓缩,双重压力下极易诱发脑梗。

 

安全锦囊:

时间灵活调整:将锻炼时间移至更凉爽的傍晚(日落之后),或干脆选择在通风良好的室内进行。

强度务必降低:避免跑步、快走等剧烈项目,以舒缓的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或室内体操为主。

补水先行军:晨起先喝一杯温开水(约200ml),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也要及时补充水分。

 

  高温非不可战胜,健康掌握在有心人手中!规避三大雷区,坚持科学防护,让这个夏天少一分突发风险,多一份从容平安。